查看原文
其他

你想从一家公司得到什么?

张辉 辉哥奇谭 2018-07-17

刚开完晚餐会,11点整到家,借这个机会和大家聊聊今天的感受。

昨天和李想开会,他给我一本书《与运气竞争》,说自己买了两本,一本自己看,一本给我看。他希望我先看的原因是因为这本书提出了全新的理念,但不知道是否能适配我们的实际工作。

利用从昨天到今天午饭后的空闲时间,我快速的翻完这本书,整理出如下的脉络,供大家参考。

简而言之,这本书告诉你一个道理:普通的企业只能抓住用户的显性需求,多是「功能需求」。但是用户有很多隐性需求,多与情感和社会因素相关,而与功能无关。普通的企业用「产品」去应对用户的显性需求。但是完成这一点只带来一个结果:你所提供的产品只是用户诸多选择中的一个,而不是唯一。因为你有大堆竞争对手可以完成和你一样的事情:满足用户对于功能之类的显性需求。

怎样超越竞争,成为用户心中的唯一?你要去捕捉用户的隐性需求,本书的作者卡莱顿·克里斯坦森提出一个理论,他把用户的隐性需求称之为「需要完成的任务」,而一个用户「需要完成的任务」往往与产品表面的主要功能相去甚远。

特别有趣的是,我在刚看完这本书,就碰到现实生活中的一个例子。我的一个老同事在朋友圈求租三个月的房子。有朋友问:你不是刚买房吗?她回答说:因为刚装修完,想散散味。我正好在一个月前搬家时做了一次小装修,所以和她通电话聊了一下。原来她最核心需求是希望能住的健康,虽然她在装修过程中用了最好最环保的材料,但依然不放心。在这个案例中,她的显性需求是「短租一套房子」,而隐性需求,也就是「需要完成的任务」是要「确保住的健康」。

在了解她这个需求之后,我给她一个非常简单的方案,这个方案最终的结果是她很可能根本不需要折腾,而且可以确保空气质量能令她放心。

晚上开晚餐会,我又把这本书和这个故事讲给同事听,大家纷纷表示会进一步看这本书。

加入新公司第四周,我最大的感受是:我越发知道自己想从一家公司得到什么。抛开过程,我直接说自己的结论,按照优先级顺序来看,我希望自己依次得到如下的东西:

  1. 认知的成长

  2. 影响更多的人

  3. 完成更好的工作业绩

  4. 获得更多的物质回报

  5. 适应更多的压力

认知在所有需要中占据第一位,因为它几乎代表一切;而当我把自己的认知与同事分享时,我也在影响着更多的人;因为认知和影响力的提升,我可以更好的完成工作;这自然会带来物质回报的提升,但我希望自己带给公司的价值要高于自己得到的回报;最后不可避免的要承担更多的责任和压力。但因为有认知的提升在前,所以面对未知和挑战时我会更加有信心,而非恐慌和焦虑。

世界上有很多公司带给员工的顺序正好相反:

  1. 更多的压力

  2. 更多的物质回报

  3. 更好的工作业绩

  4. 影响更多的人

  5. 认知的成长

虽然2-4看起来也不错,但是因为认知的成长落后,2-4这样的结果很难以持久,员工本身会因为认知和压力的不匹配而陷入焦虑与恐慌。这是一个恶性循环。

简而言之,你能从一家公司所得到的最好的东西莫过于「认知成长」,而当这种认知成长是与大家一起完成时,你对这家公司的未来,对自己的信心会越来越充足。

回到我们自身,作为员工,大家都想要「加薪升职」,但真正的隐性需求,也就是「需要完成的任务」,是不断的提升自己的认知。


参考文章:讲演:人生的未来之路

前一篇文章:读书三快

365天,每天坚持写作之149/365,爱上你的每一天!

我在「知识星球」(原来的「小密圈」)记录我每日的成长经历与感悟,这里已经汇聚1000多位朋友,请和我们在2018年共同成长:记录、分享、互助和共庆。希望你在这里能具体的学到:如何坚持每日锻炼、如何养成写作的习惯、怎样开始倾吐心声以及逐步开始实践投资。

回复「知识星球」了解如何加入。


  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    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